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4月27日,总书记赴广西民族博物馆考察。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这座民族博物馆,寻访历史深处的根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壮族三月三”,壮乡人民唱山歌、赶歌圩,以歌会友,传情达意。相传这是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也称“歌仙节”、“歌圩节”。 三月初三,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对唱山歌,祭祀先祖、制作五色糯米饭、染彩蛋、抢花炮……这不仅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也是生活在广西的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8年12月建成开放,它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重大献礼工程。195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它最开始的称谓是“广西僮族自治区”。周恩来总理提议将“僮族”改为“壮族”,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切关怀、对于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
2017年4月,总书记赴广西考察,他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 这次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总书记也重点了解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情况。正如他所说,“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石头缝里种粮食,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这曾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群众的生活写照。毛南族也曾经有一个改名的故事:因为居住条件恶劣,过去曾有人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了“毛南族”。 2020年5月,环江县脱贫摘帽,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得知后专门作出了重要指示。
在今年2月隆重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在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同时,还讲到了发生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件大事:“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
|
|||||||||||||
![]()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35128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