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 > 民族志影展 > 历届影展

2013广西纪录影像展

发布时间:2014-10-16 点击:20127次

  2013广西纪录影像展于2013年12月25至29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本次影展由广西民族博物馆主办,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协办,为广西第一个每年定期举办的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主要题材的纪录片影展,影展旨在以纪录片的形式让公众能够“看见”民族内在的精神世界,“看见”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看见”拍摄者对本土文化或异域文化的真实解读。影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提升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纪录影像展”这个平台,广西民族博物馆将致力于收集更多的民族文化影像资料,以此建立民族文化纪录影像数据库,保存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届纪录影像展为期5天,入围影片77部(含2部特邀影片),展映了50余部,内容涵盖了汉、壮、瑶、苗、侗、京、彝、藏、维吾尔等民族,涉及手工艺、戏曲、婚俗、节庆、仪式、生计等题材。组委会从拍摄者身份的角度考虑,将上述影片分为博物馆单元、社区村民单元和独立创作者单元进行竞赛,其中博物馆单元全部由各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社区村民单元主要包括全区10个生态博物馆所在地的当地村民,独立创作者单元则以高校学生团体、非政府组织、社会热心人士等为主。经过评委们公正、公平、认真地评选,最终,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和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荣获2013广西纪录影像展“最佳组织奖”;《瑶家酒》和《老友纪》分别荣获了博物馆单元和独立创作者单元的“最佳影片奖”;《瑶族黄泥鼓制作》、《奶奶和我一同“上学”》、《刀郎舞》分别荣获了博物馆单元、社区村民单元和独立创作者单元的“最佳摄影奖”;《火龙窑》、《扫庙》、《漂·舞》分别荣获了博物馆单元、社区村民单元和独立创作者单元的“最佳剪辑奖”。同时,为了表彰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开展村民影像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及白裤瑶村民对本届纪录影像展的贡献,经评委一致评定特授予整个团队“最佳影片暨最佳团队奖”。

2013广西纪录影像展作品信息表


博物馆单元


序 号

片 名

作 者

 

1

土法制糖

麦西、龚世扬

宁明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甘蔗生长。如今宁明县的大部分地区早已采用大规模机械设备制糖,土法制糖工艺日渐式微,驮龙镇花山屯却仍保留着土法制糖的传统。

2

三月三歌圩

王玉成

本片记录了凤山县金牙乡上牙村那莫屯拥有悠久历史的“三月三歌圩节”的举办过程。

3

爷 爷

黎夏

日常生活中,爷爷是个亲切、勤劳的老人。在民间信仰活动中,他又是一个能与神灵沟通的祭师。

4

染色的季节

何春

一套五彩斑斓的白裤瑶服饰,要经过三十多道的工序才能完。这在复杂、艰辛的过程中,承载着对家人的爱,呈现着对生活乐观的态度,体现了白裤瑶妇女的耐性与智慧。

5

生活与希望

韦青山

那坡农民的生活,是简单的,枯燥无味的,年复一年地农耕生活,希望只有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本片子主要介绍那坡一部分农民的生活现状。

6

小锅米酒

葛燕峰

民间手工艺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联,根植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熊村的群众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小锅米酒就是其中的代表。

7

侗族百家宴

杨全忠

本片记录了侗族百家宴从敲锣喊寨通知、拦路、芦笙迎宾、多耶、吃百家宴、敬酒、宾主互动耶舞、送客等整个过程。2008年侗族百家宴被自治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8

游 神

肖茂兴

游神是瑶族传统的民族习俗,是过去瑶族群众祈求通过借助神的力量达到驱邪保平安的民俗活动。本活动由村中有影响力的师公卜卦预测吉日良辰,将庙中神像抬至村旁地坪举行祭祀活动,活动时间持续二天一夜。

9

苗族婚礼

石磊

融水苗族婚礼简朴、热闹而又有特色,一般在春节正月期间举办,婚礼操办分两天进行,头天准备饭团、礼品和接新娘进门,第二天举行婚礼筵席仪式和回门等活动。

10

第十三天

杜正贤

本片记录了苗家一位老人过逝后第十三天所举行的祭礼活动,以表示纪念和祈求保佑。

11

打同年

杜正贤

 影片记录元宝村知桶寨因小桑村小桑寨邀请正月初八来到小桑寨吹芦笙踩蹚,小桑寨宰牛接待。两寨一起吹芦笙踩蹚,共同聚餐,热闹非凡,加深民族团结和谐。

12

京族哈节

杨俐

京族哈节是京族人对他们所敬仰的神灵和先祖顶礼膜拜,并进行隆重祭祀,祈望得到保佑和赐福的传统节日。本片以京族哈节为重点,以京族哈节祭祀活动--迎神、祭神、乡饮和送神等四个阶段为主线,展示海洋民族的强大魅力。

13

龙脊水酒

侯荣义、侯文强

龙脊水酒是桂北龙脊壮族自制的传统土酒,当地壮语叫做“娄淋”。娄淋酿制方法简便,选用当地土产优质儒米,蒸熟成饭,再拌以适量的土制酒药,置于瓦坛之中密封,经数日发酵即成。

14

客家豆腐酿

曾宏钦、马暨军

贺州市是客家人聚居地,当地客家人非常喜欢把各种食材做成各种酿,如豆腐酿、茄子酿、苦瓜酿、蛋酿等等,本片介绍了客家豆腐酿等客家美食的加工过程及食用方法。

15

铸泥沙的人

黄毅、卢山、梁杨菁、赵晓蕾

靖西夹砂陶始于明未清初,其制作工艺简便而独特,品种齐全,规格多样。靖西夹砂陶制作在整个壮族地区乃至全广西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壮民族民间文化的体现,是靖西壮族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16

一个老人的葬礼

黎中华、蒙正标

亲人离去,铜鼓响起,四方亲友,纷至沓来,抚棺痛哭,砍牛送葬,绵绵夜语,魂归故里。

17

宾阳油纸伞

麦西、王玉成

本片真实记录了宾阳县陆村陆玉带老师傅的油纸伞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工艺是陆玉带老师傅家族几代人的祖传手艺,伴随他们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在旧社会和改革开放前的年代,这门手艺承当着陆玉带老师傅家里面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他对油纸伞这门民间技艺有着深厚感情。

18

瑶家酒

黎夏

从小,在外人的眼中,白裤瑶人是个好酒的民族,无处不喝,无处不醉。酒,对我们白裤瑶人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去了一趟我们白裤瑶酿酒工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岜地。

19

文化守护者

何春

影片通过记录一个白裤瑶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展示出白裤瑶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当代白裤瑶年轻人对生活的态度,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可。

20

侗族多谐

杨全忠

“侗族多谐”亦称侗族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侗家人喜欢喝油茶,打油茶待客是侗族的重要礼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11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片记录了侗族打油茶从点茶备料、煮茶、配茶、敬茶、吃茶、谢茶等整个打油茶过程。

21

苗山剪禾

石磊

剪禾是融水苗族沿袭传统的糯谷收割生产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晚秋开始,有开剪、剪禾、收剪等过程和仪式,其中开田烤鱼、担谷等内容给活动增添了更多的生产气息和氛围。

22

苗家中秋节

杜正贤

本片记录了2013年中秋节那天苗族同胞一家人在野外打谷子抓鱼烤鱼聚餐,展现了苗族过中秋节的独特方式。

23

糊 辣

葛燕峰

本片主要拍摄内容为大圩古镇上的小吃糊辣。糊辣是从西北传到桂林的,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征战百越,把米面和米糊糊传到了桂林。米面就是后来的米粉,米糊糊就是后来的糊辣。糊辣的风味独特,是冬令御寒美食。

24

舞火猫

曾宏钦

广西贺州市南乡镇是一个壮族聚居乡,南乡人把舞火猫视为一项全乡人民最为隆重的活动,是当地民族庆丰收,祈祷一年人兆年丰的一种活动。所以只在过春节时举行。

25

瑶族黄泥鼓制作

肖茂兴

黄泥鼓是金秀瑶族特有的用于祭祀瑶族先祖盘王的传统民间乐器。传说瑶族先祖上山打猎时被山羊撞下悬崖挂在一棵泡桐树上身亡,其子女找到父亲的遗体后砍下泡桐木制作鼓身,打死山羊剥皮制作鼓面,然后涂上黄泥狠狠敲打。

26

火龙窑

黄毅、卢山、梁杨菁、赵晓蕾

靖西县录峒乡凌准街历来是靖西县主要制陶产区,新窑屯和旧窑屯都有制作陶器的传统。龙窑陶器制作始终伴随着靖西壮族民间习俗演变而发展,形成了靖西独特的制陶工艺,是中国古代灿烂的陶器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27

五谷庙节

侯文强、潘庭芳

农历六月初二日是龙脊壮族传说中的英雄莫一大王的诞辰,龙脊壮族称之为五谷庙节。节日当天龙脊壮族集资杀猪祭祀莫一大王,祈求他保佑壮家人生活安宁幸福,每家派一人参加节日活动,并请一个厨师专门弄菜,同时一部分人去从事修路、架桥等公益活动。

28

明天是十五

韦青山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秋节到来之际,那坡人民张罗着如何过好这个重大节日,自制月饼是其中的重要事项,在物质匮乏的过去,那坡人民都是用这种工艺自制月饼,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做了。本片主要介绍当地月饼的自制方法。

29

京族渔家

杨俐

海洋渔业一直都是京族人繁衍生存之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演变,京族人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并没有影响海洋生活在京族人民日常生活占据的重要地位。本片以京族渔家为重点,记录渔民一天的打渔生活,展示这种职业得以不断延续发展的原因。


社区村民单元


序 号

片 名

作 者

 

1

学织绣

黄振轩

本片反映那莫社区聘请外地织绣师傅到社区传授壮族织绣技艺,通过培训吸引更多青年人来学艺传艺,提高村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坚定信心自觉传承自己的优秀文化。

2

那莫纺织

黄振轩

那莫社区现有人口220人,其中50人会纺纱织布,5人会加工服饰,42人会绣花制鞋。社区大部分农户至今仍完整保存纺纱织布工具,有许多农户坚持年年纺织,生产的黑布、花布多达二十多个品种,可谓琳琅满目。本片反映那莫手工织布的一个过程。

3

陀螺制作

陆朝明

打陀螺,是白裤瑶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陀螺,一般是用山上的红青钢木制作而成,制作技术相当讲究,要注意平衡度,才能使陀螺越转越长。比赛场面壮大,体现了白裤瑶人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

4

媄 奶

王耀

在白裤瑶地区有很多孤守寒舍的老人,“媄奶”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多岁高龄的“媄奶”在年轻时离婚过后就不再另嫁,一直到如今。影片主要记录了这位被边缘化的白裤瑶孤寡老人现在的独居生活。

5

瑶山新禾

黎友明

作者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去尝试种植有机水稻,培育本地水稻老品种。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为白裤瑶人保留更丰富的物种,为可持续生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6

我的生活

黎国英

作者因家里经济条件有限,高中毕业后,外出深圳打工,再嫁回本地。为了维持生计,积极参与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民俗展演。农闲期间,跟随本村的长辈们学习服饰制作。虽然,日子简朴,但是,只要幸福开心就好。

7

父 亲

何建军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比过去好了很多,但父亲却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这部片子记录了父亲的生活,也是目前我唯一能为父亲所做的。

8

庆丰节

韦海燕

庆丰节是那坡县百省乡蓝靛瑶的传统节日,节庆上有收祭礼仪式,跳糍粑舞、庆丰八字舞、绣花舞、农事舞、狩猎舞、跳盘王等,现在只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才能开展这一项传统的活动。

9

校园拾趣

贾兆忠

安太乡整垛小学座落于广西元宝山山脚,是一个乡级教学点,现有师生60多名,其中寄宿生20多名。本片记录了该校学生的校园生活,虽然学生们在校住宿生活艰苦,但他们活泼可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能歌善舞。

10

绣花鞋和竹笋的故事

龙美变

本片记录了某壮族村庄每一位妇女都会她们祖祖辈辈留下的手艺——制作绣花鞋,她们的老公、孩子、公公、婆婆都在穿着她们亲自绣的鞋子。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如今她们依然在坚守,传承着这门手艺。借此机会向所有的妇女致谢。

11

流浪诗人

黎贵芳

“流浪诗人”(何建军)是王尚屯的一个普通青年,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个也进厂打工。在广东的这些年,他厌倦了在外漂泊的日子,2012年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12

我与铜鼓

陆勇明

广西河池市享有“中国铜鼓之乡”的美称,而铜鼓在白裤瑶人的生活信仰中更是具有神圣的地位,也是白裤瑶文化的一种象征。本片主要通过记录作者与其之前拜过师学过本民族舞蹈(勤泽格拉)的前辈的一些走访内容,以一个白裤瑶青年的角度去诠释他与铜鼓的感情。

13

妈达购肥记

黄振轩、龙美变

在小型农机已经全面普及使用的今天,那莫人仍然坚守传统不去追赶新潮,不使用或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坚持生态种养。由于妈达家今年生畜养殖少,肥料不多,她决定到其它社区购买肥料,本片反映她购买肥料的一个过程。也是那莫社区生态种植的一个缩影。

14

奶奶和我一同“上学”

何福仁

影片记录融水县安太乡培秀村南西屯小学生蒙家乐兄妹(留守儿童)上学的过程。因家离学校很远,每天天还没亮,85岁的老奶奶就起来为孙子孙女准备,然后送他们上学……

15

扫 庙

李萍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莫屯扫庙起源于宋朝。相传宋朝时期云南民族英雄陈氏兄弟当年为朝廷效力,清剿逆贼,一路追杀到广西,最后不幸战死在龙华莫屯。莫屯村民为了纪念他们,在每年的农历1011日进行祭拜仪式,祈求四大神灵能够为本村寨消灾解难,庇佑四季平安、五福临门。

16

找菌子

陆朝明

在南丹,生长着一种当地人称为“马尾菌”的野生菌类,因其味道鲜美,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每一年收割期后,特别是一场滋润大地的秋雨过后,山上的“马尾菌”就开始长了,届时,白裤瑶的妇女们便互邀到山上找菌子拿回家吃。

17

小乐乐

罗勇

影片以小乐乐为主要对象记录广西南丹县里湖乡白裤瑶地区的一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

18

听外婆讲吃新米的故事

王财金

金秋十月之后,岜地家家户户杀鸡宰猪庆丰收,吃新米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庆丰收最隆重的一个节庆,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吃喝,更多的是对粮食的一种尊重,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恩,其中还表现出对亲人团聚的一种喜悦之情。


独立创作者的单元

序 号

片 名

作 者

 

1

弟弟的婚礼

周飞伶

记录了广西灵山县的一场传统婚礼,婚礼分为前一天的准备工作、“圆庙”(音译)仪式和举行婚礼当天的接亲、拜堂、入洞房等。  

2

壮乡花絮:不是为了怀旧

周飞伶

本片主要记录了某壮族乡村在生活与文化上的变化,同时想引起大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热爱。

3

无边的沙漠永恒的旋律

艾沙江·吐尔逊

勤劳,勇敢,豪爽,奇趣的维吾尔刀郎人每次狩猎前后都会以歌舞的形式来欢庆这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喜悦之情,久而久之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刀郎木卡姆与麦西热甫以及狩猎的艺术形式——刀郎舞。他们让这种最原生态的生活形态传承至今,日趋面向国际文化大舞台,以它最原始的模样展现在世人面前。

4

报纸诞生记

马骎 周微娟 陈旭阳 刘润 陈芳

报纸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媒体,是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本片通过对《广西日报》编辑、审阅、印刷、发行环节的跟踪拍摄,力图还原报纸生产的第一现场,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记录,旨在让广大读者了解报纸背后的故事。

5

过 节

刘江

节日里,老人一个人吃饭,干活,砍柴扫地,守护家园。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留守老人,面临很多困难,让我们关爱留守老人,共建和谐社会。

6

太行深处有人家

李轩鹏

本片以建筑为视角讲述王硇村的故事,王硇村古石楼不仅沿袭了四川农村民居的建筑模式,更有着因地制宜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无论是用功用料,还是建筑设计都是典型的南北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是前辈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有形的文化遗产。

7

大山的性格

李轩鹏

建筑是路家人传承发展的标志,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历史,虽然岁月带走了这个家族的显赫和富贵荣华,但是大山的性格是永远不变的。本片以山中美景和古石楼为载体,通过被采访人的讲述,将英谈村的历史融入其中,以达到记录及宣传古村落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的目的。

8

弃 考

肖成刚

本片用一年多的时间,跟踪纪录了一位90后少年向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拨模式进行抗争,以及对自我进行挑战的过程。透过本片我们可以看到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新一代青少年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在努力追逐梦想,积极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定位。

9

陶瓷制作

李永婷

本片主要记录了陶瓷的纯手工制作过程。包括陶瓷泥的加工、晒干、上铀水、晒干、烧窑、出窑。

10

江上渔者

韦善康

本片作者历时三年半时间,纪录了南宁市邕江上洲河段几个渔民的日常捕鱼场面和生活细节,这些渔民几代人沿袭的捕鱼方式正面临断代,他们赖以生存的原始捕鱼方式正在消失,一些渔民开始变为网箱养鱼。

11

百岁老人和她的儿孙们

韦善康

本片历时三年时间纪录了长寿老人黎年姑及其家人的生活点滴和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影片一直纪录到她走完她103岁人生历程,还特别纪录了她去世后家人为她操办的“白喜酒”和入土仪式。

12

大凉山彝族手工艺之旅

许艳

片由两个来自大凉山的彝族青年于20135月发起,从策划、准备到执行历经了3个月。本片试图通过记录被遗忘的大凉山彝族传统手工艺及文化,来引起更多人对大凉山这个被遗忘角落的关注。

13

花头瑶和她的花衣裳

容婷

影片客观详实的介绍如今该地区花头瑶女性服饰保存和传承的现状,以及现今花头瑶女性服饰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是花头瑶服饰及其制作最新情况的头次记录与展示,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14

老了——一个老人的一天

莫金桂

影片主要记录了一名八十二岁的老人的日常生活。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里,子女都选择前往县城发展,而老人却选择留在农村过着孤独的生活。老人离不开的是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熟悉的土地,还有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的的回忆。

15

一个抗战山村的今昔

韦善康

影片纪录了广西鹿寨县四排乡苟怀村作为当年桂中抗战游击队根据地之一,曾经发生的故事。据当年的抗日游击队员回忆,日寇清剿游击队村庄,烧房子,杀人,无恶不作。如今那些斑驳的历史痕迹依稀可现。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昔日的抗战山村却依然贫穷,群众期盼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呼声高涨。 

16

达努印象

刘永俊、杨国钧

本片记录了作者一行三人于20137月前往上林县镇圩古灯探访达努节这一瑶族传统节日,反映了达努节部分习俗。达努节是瑶族人民不忘母恩的纪念日,它生动再现了瑶族先民狩猎、农耕、与大自然斗争的情景。

17

漂·舞

杜雨含、首善文

本纪录片,希望通过谷舞点典现代舞团成员真实漂着的故事,同时结合舞团此次编排的舞蹈剧《多少还是漂着》,表达生活中漂泊在外,彼此互相的坚持,不放弃的奋斗,通过他们的故事传达励志的情感与精神。

18

老友纪

高超、吴浩宇等

南宁,一座嗜粉如命的城市。每天清晨,街头巷尾总会响起清脆的“当当”声,那是刀口打击砧板的声音。此时遍布全城的大小食肆却都还没有开始营业,而香气的来源,则正是各个居民区附近最早开张的老友粉店。这些陈设大多朴素到有些简陋的店堂里,炉火已旺,热情蒸腾。二三两不等的一份米粉,放入少许酸辣椒、酸笋、豆豉、蒜蓉、碎肉爆炒,然后放醋放水,粉在汤水中刚煮熟过心便起锅入碗,一碗独具南宁风味的老友粉便制成……

19

戏在茶乡

卞祥彬

本片以客观角度记录了采茶戏剧团的演出活动和采茶戏的独特个性,展现了采茶戏的生存状态,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未来的发展。

20

春牛祭

罗金文

“龙崖外”,壮语谐音,汉语译为“舞动牛头的舞蹈”, 又称春牛祭或牛头舞,是壮族民间舞蹈和祭祀的民俗活动,也是句町图腾中神秘文化的一部分。春牛舞习俗,一般只限在年节期和丧葬仪式里进行。年节中的春牛舞,意在祈盼丰年,以求太平盛世。而丧葬中则旨在给死者“敬送”生产工具,同入阴世去“生存”。

21

甜蜜的艺术——糖人鄢

黄明亮、周微娟、刘梦黎、何永芳

糖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发源于四川,是每个80后童年的美好记忆。如今,在广西南宁,也有这样一位糖画艺人——鄢小刚,他要用一只勺子绘制出一个世界。

22

扎龙手艺人——邹玉特

罗小夏、林子靖

宾阳扎龙,是门技术含量极高的活,扎制炮龙的要求很高,既要结实耐舞,还得栩栩如生,气势逼人。影片介绍了号称“扎龙第一人”的老师傅——邹玉特的从艺之路及对炮龙文化的贡献。

23

沙谷米

洪传安

沙谷米是北海合浦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是西米的一种。其中,合浦乾江出产的沙谷米最为有名。沙谷米的制作十分复杂且独具特色,要历经碾粉、制粒、筛选、烘炒、凉晒等多道传统的手工工艺。并且,其制作也十分耗时。近年来,制作沙谷米的作坊越来越少。本片旨在记录沙谷米的制作过程,以传承,保护并弘扬当地的饮食文化。

24

富足之路——柳州传统手艺“腐竹”

陈钦胜

本片为大家呈现了柳州传统手艺腐竹的制作过程,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和宣传民间手工艺的行动中来。

25

桂东南鹩剧

王刚、梁东东

在中国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地区,流传着一种民间戏剧——鷯剧。不少鷯剧团的演员都有着“仙姑”、“神汉”的神秘身份。在没有演出时,他们的工作除了务农,便是替人“祈福驱邪”。职业的特殊性,也造就了他们高于常人的逻辑思维和口才,这对鷯剧演出最大的帮助就是不用背台词,只需按照故事大纲便可顺利演完全剧。

26

茉莉花节

刘江

本片以茉莉花为主体,拍摄从采花过程到交易花,茶厂加工制作,采访卖茶老板,茉莉花文化节及中国茉莉花之乡横县等。

27

刀郎舞

艾沙江·吐尔逊

刀郎舞是一种独特的维吾尔族舞蹈,主要以表现古代刀郎人在大森林中的狩猎生活为主要内容。由于精通刀郎民间舞蹈的老艺人相继谢世,而年轻的民间艺人在技艺上尚不成熟。特别是由于生活困难等原因,爱好、学习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人们越来越少,刀郎民间舞蹈文化生存空间逐渐狭窄,如不加大保护力度,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特邀单元


序 号

片 名

作 者

 

1

白裤子

吴向列、覃彤

本片取材于一名瑶族女孩的博客,是对一个古老民族、仅有三万人神迷部落的纪实拍摄。他们恪守古老的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享受着自由的两性之爱。

2

虫 草

斯那尼玛

虫草是云南藏区许多藏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也是除了采集松茸外的重要经济收入之一。影片记录了斯那尼玛的家人与村里人一起去捡虫草的故事。

3

牛 粪

兰则

气温在零下40°C的高原上,牛粪是牧民家的温暖,牛粪是没有污染的燃料,是供神煨桑的原料,是驱暗的灯盏;牛粪可以用来建筑家园和围墙,是草原上的天然肥料、是治病的药物、是除垢的洗涤物,小孩子可以用牛粪做玩具,艺术家可以用牛粪制作佛像;从牛粪可以看出草原的好坏,从牛粪可以判断牦牛的病情。总之,牛粪是我们高原人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离没有牛粪的生活越来越近,没有牛粪的日子也是我们自我遗失的日子,是给我们生活带来灾难的日子,也是我们与大自然为敌的日子。到那时,我们的慈悲心与因果观,善良的品性都将离我们远去。

4

葡 萄

李卫红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生活在神山卡瓦格博脚下,三年前,我了解到农药化肥的使用将会对人体以及其他众生造成危害,为了自己也为了众生,我决定从自己做起。用自家的葡萄地做实验,开始学习不用农药化肥的耕种方法,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理,我的生态农业示范地获得了丰收。第二年,我用摄像机拍下了自己在葡萄地里实验种植生态葡萄的整个过程,并把经验分享给附近的村民们,拍下的影片也成了村民学习种植生态葡萄的教材而被广为流传。


资讯 鉴赏 研究 服务 展览 生态博物馆

民博公告
民博快讯
党建风采
清廉民博
道德讲堂
文博快讯
关于民博

多维探索
民族志影展
精品赏析
世居民族
视频赏析
花山岩画
田野调查
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学术资讯
铜鼓研究
学术委员会

博物馆活动
志愿者
参观指南
研学基地

 

 

新展预告
最新展览
常设展览
展览回顾
展览交流
虚拟展厅
生态博物馆资讯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网警ICP备案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博物馆 电话/传真:0771-2024322 Email: 技术支持: 灵启网络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2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