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黄泥鼓舞。舞离不开鼓,鼓离不开舞。黄泥鼓没有固定音高,参加合奏的鼓需用湿黄泥粘涂鼓面,使其音高一致、音色铿锵明亮,故得名“黄泥鼓”。舞者所持的黄泥鼓,是瑶族传统的民间乐器,鼓身是用木质软韧而轻便的
泡桐树 木镂空制成,两端蒙以山羊皮。在瑶族人民世代传诵的史书《过山榜》中有这样的记载,瑶族开天辟地的祖先盘瓠在一次狩猎当中,被山羊顶下了悬崖,不幸摔死于泡桐树下。盘王之妻伤痛至极,命众子女四处搜山,杀了那头山羊,用泡桐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在为盘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表示对山羊的惩罚,其女洒泪而舞,表示为盘王报仇伸冤,祭祖打鼓延续至今。后来,盘瑶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瓠去世那天举行盘王节,以纪念祖先。节日期间,瑶族群众诵经作法,祭祀神灵,跳盘王舞,唱盘王歌。
正如人类世界有男女之分,瑶族黄泥鼓也有公母之别。体型肥硕而腰粗的是“母鼓”,体型轻巧而腰细的是“公鼓”,“公鼓”是用手指、手掌在两端鼓皮上进行敲击,边敲边舞,音色清脆响亮;而“母鼓”则是用左手持薄竹片敲击鼓的一端、右手以掌敲击鼓的另一端,音色洪亮厚重。以一个母鼓搭配四个公鼓进行表演,分为起坛、召龙等十几个场次,舞者随鼓点翻腾、旋转、跳跃,这些动作大多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表现祖先盘王的功德以及瑶族人民迁徙、耕山、狩猎、播种等情景。
黄泥鼓舞的全过程,始终是以“肥硕母鼓”为中心“瘦型公鼓”围绕“母鼓”敲奏舞动,凤求凰般的浪漫色彩映射出瑶族对母性的尊重和对生命繁衍的崇拜。跳黄泥鼓舞的目的是祈求平安顺利,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黄泥鼓是盘瑶支系中盛行的长鼓中的一种,瑶族长鼓文化遍及广西、湖南、广东等地,体现了盘瑶子孙对始祖盘王的纪念与祭祀之情。
|